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,2024年,我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。为进一步优化博物馆布局,2024年启动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,推进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、中小博物馆发展,并着力提升博物馆在支付、预约方面的服务。以江苏省为例,2024年着力建设完善博物馆体系,开展全省热门博物馆纪念馆“预约难”问题专项整治,建立起文博资源“家门口”直达共享机制,并通过“数字展+珍贵文物+文创艺术”形式让群众收获沉浸式体验。
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自2023年11月启动以来,2024年进入了实地调查阶段,截至2025年1月6日,全国已完成71万余处“三普”(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)文物复查,复查率超过93%,新发现文物5.2万余处。“先考古、后出让”制度已在全国25个省(区、市)落实,并启动了“先调查、后建设”试点。统计显示,2024年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录26992处,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录36088处。
2024年,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,6部门联合开展“共和国印记”主题宣传活动,公布了一批共和国成就见证物。此外,应县木塔保护协调机制得以建立,全面测绘方案和局部加固初步设计获批复通过。佛光寺砖塔、故宫、莫高窟、麦积山石窟保护修缮等重要文物保护工程获得有序实施,300余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获得支持。长城、大运河、长征、黄河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得以有效实施。
“北京中轴线——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”于2024年申遗成功。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在2024年启动并实施,压茬推进西夏陵、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等申遗项目,2025年将加快推进上述项目的申遗工作。2024年,考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,18个“考古中国”重大项目持续推进,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启动实施,累计开展259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,二里头、殷墟、武王墩、南海深海考古、长江口二号古船等考古项目取得重大进展。统计显示,2024年实施基建考古发掘项目1480项。3部门联合加强考古和遗址保护用地保障,推进石峁、蜀道等大遗址保护利用。引人瞩目的是,2024年,殷墟、陶寺等10余家考古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,启动了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,积极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。
2024年,7批次211件(套)流失文物艺术品从美国、日本、阿根廷、意大利等回归祖国。2024年6月,我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发布《青岛建议书》,这是我国继2014年主导发布《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》后,再度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发出中国声音,为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的保护与返还,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。为进一步促进国际人文交流,全年共举办36个文物出境展览。
“保护第一”成为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。加强文物规范管理、促进文物价值挖掘及有效利用已成共识。2024年,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,泉州、扬州、吐鲁番、曲阜相继组织开展“何以中国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。同时,在全国发布文物主题旅游路线超200条,推动文物和旅游“双向奔赴”、深度融合,如积极打造“东坡行旅”“大道之行”等文物主题旅游路线。
西周出土的青铜盛酒器卣。
2024年,“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”之一的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成果。图为故宫2024年12月15日起展出的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猪。方华 摄